2025年6月26日,上海合作组织国防部长会议在青岛闭幕之际,印度防长辛格突然拒绝签署联合声明专业杠杆炒股公司,导致上合组织成立以来首次十国防长会议未能形成共同文件。印方声称声明“未体现印度反恐关切”,实则试图将联合声明变为谴责巴基斯坦的工具。
在十国防长齐聚青岛的历史性时刻,辛格作为最后一位抵达的防长,却受到中方高规格接待——解放军中将级军官接机、国防部长董军亲自迎候。会议期间,辛格还向中方作出友好表态:“中印是搬不走的邻居,印方不谋求与中方冲突对抗,愿意与中方妥善处理分歧”。
不到24小时后,印度却在联合声明签署环节突然发难。
印方为拒签抛出的理由是联合声明“未体现印度反恐关切”。细究其诉求,实为两重私货: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与反恐话语权垄断。
印度坚持要求将4月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恐袭事件写入声明,却对涉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恐怖活动的内容暴跳如雷。讽刺的是,俾路支武装多次被曝获印度情报机构资助,巴方2024年查获超过200万美元的印度资金流向恐怖网络。
更令人惊讶的是,辛格在会上公然要求其他八个成员国在印巴冲突中选边站队,特别针对中国和俄罗斯2。这一要求遭到九国一致拒绝,印方代表随即上演拒签戏码。
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会上则全面阐述了巴方立场,提到“贾法尔快车”袭击案、印度间谍库尔布尚·贾达夫事件,以及印度在俾路支省和克什米尔地区所涉恐怖活动。
辛格此行本带着一份“善意清单”:解除59款中国APP禁令、恢复中断五年的直航航线、放宽商务签证,甚至承诺在边境“避免单方面改变现状”。
在与中国防长董军的双边会晤中,辛格表现出难得的温和姿态。他不仅强调中印关系历史悠久,还表示印方“愿意增进交流互信,推动双方关系持续向好发展”。
然而在联合声明签署环节,印度态度急转直下。巴方透露的一个细节更显戏剧性:辛格因未被允许在会议中第二次发言而心生不满。
微笑外交与掀桌行径的戏剧性切换,暴露出印度战略的深度撕裂。
印度在多边舞台的操作已形成固定套路。这已是印度一年内第三次在上合组织“掀桌”——从2024年10月拒签含“一带一路”内容的声明,到今年6月回避谴责以色列袭击伊朗的声明,再到青岛的临阵拒签。
在青岛会议前几天,上合组织发布联合声明将以色列袭击伊朗定性为“侵略”,印度24小时内紧急切割:“未参与讨论!”这种“吃饭砸锅”的做派,暴露出新德里对国际规则的理解仍停留在殖民时代的零和博弈。
印度长期在东西方阵营之间摇摆不定,试图通过遏制巴基斯坦和制衡中国来实现战略利益。然而现实却并不如意:印巴空战期间,美国与巴基斯坦军方高层频繁互动;由于印度默许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,伊朗宣布其石油贸易“只收黄金或人民币”。
面对印度制造的僵局,中国国防部展现出战略定力。在会后回应中,中方仅用一句话定调: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,此次上合防长会取得圆满成功”。
这句话的深意在于:中国作为东道主,不会让一场多边会议沦为某个国家指控对立国家的“舞台秀”。少了印度一个国家署名,联合声明该推进的合作仍将继续推进。
会议最终达成了“加强战略沟通、推进务实合作”的共识,彰显了上合组织在调节内部矛盾、专注多边议题上的独特能力和韧性。其他成员国通过务实合作分享发展红利时,印度却困在“克什米尔心结”里难以自拔。
印度屡次搅局正在引发组织内部改革呼声。部分成员国已提议修订上合议事规则,考虑对“关键文件采取多数通过制”。若成真,印度未来或将失去“一票否决”的搅局资本。
当俄罗斯逐渐视印度为“组织内最大不可控因素”,莫迪政府的战略透支终将反噬自身。上合组织的发展轨迹表明,没有印度参与的合作项目,反而跑得更快更稳——中俄能源合作、中亚基建项目等实质性进展不断。
更讽刺的是,被印度视为死敌的巴基斯坦,反而通过上合平台与俄罗斯深化了军事合作。这种反差凸显印度外交的困境。
印度掀桌行为的根源在于战略焦虑的累积。五月初的印巴空战中,印度耗资88亿美元购买的“阵风”战机被巴基斯坦歼-10CE在11分钟内击落,军事自信遭受重创。
在经济层面,2025年一季度外资对印新增投资骤降40%,青年失业率高达27%。当中国对钕铁硼永磁体的出口依规管理,印度塔塔、马恒达等车企被迫减产,所谓“产业链替代中国”沦为幻影。
莫迪政府“左右逢源”的平衡术,正因贪婪走向崩盘:特朗普在G7峰会冷落莫迪,却高调宴请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;马尔代夫驱逐印驻军,尼泊尔接入中国电网专业杠杆炒股公司,斯里兰卡撕毁与印电厂协议。
宏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